政策信息 | 云南省“十四五”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

2022-08-30
新闻来源: 云南省温州商会
查看次数:2734



为充分发挥商会“以商招商、以商助商”的桥梁纽带作用,切实助力会员企业健康发展,助力政府招商引资。本期主要推送《云南省“十四五”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。


为加快云南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,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,近日,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《云南省“十四五”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,围绕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等五方面,提出多项主要任务,包括健全现代商贸流通网络、构建多层级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、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流通功能等。


云南省“十四五”现代流通体系

建设实施方案



为贯彻落实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〈“十四五”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〉的通知》(发改经贸〔2022〕78号),加快云南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,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,结合云南省实际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

一、总体要求



(一)指导思想
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推动商贸、物流、交通、金融、信用等有机衔接,优化流通网络、完善流通市场、提高流通效率、做强流通企业、降低流通成本,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(二)主要目标


到2025年,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,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,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,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,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,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,流通成本持续下降,流通效率明显提高。


二、主要任务



(一)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


1.健全现代商贸流通网络。支持昆明、大理、丽江、西双版纳、德宏等地建设高标准消费品市场,推动现有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,打造一站式商品采购中心。支持昆明、曲靖、楚雄、红河、文山、保山等地建设区域性新型工业品专业市场,加快建设服务重点制造业集群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。支持昆明、德宏、红河等地创建国际贸易服务平台,探索发展展贸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。依托农产品产地、销地、集散地布局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,加快田间地头流通设施建设,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。统筹推进城市商业设施、物流设施、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,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,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、电商平台加强渠道对接,畅通批发零售渠道网络。


2.完善城市商业体系。培育新兴活力商圈,形成主城区、中心城区及社区商业的分层级商贸业发展体系,形成多中心、广集聚、网络状的城市商贸新格局。推进步行街高质量发展,全力推动南屏街国家级步行街试点,有序开展第二批23条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,提升步行街数字化水平和集聚能力。开展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试点和建设,多元化布局便民生活圈业态,完善便民生活圈商业业态,提升便民服务功能。打造夜间经济,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,增强夜间经济集聚效应,到2025年,力争16个州(市)中心城市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全覆盖,全省打造形成 5个夜间经济地标,升级首批15个夜间经济商圈,培育形成50个以上夜间经济生活圈。


3.完善县域商业体系。完善以县城为中心、乡镇为重点、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。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,推动县乡村三级商业联动,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,完善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,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行动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力争全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15%以上。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,鼓励邮政、快递、交通、供销、电商等多方合作,整合末端寄递资源,持续扩大“快递进村”覆盖范围。采取“驻村设点”、“邮快合作”、“快快合作”、“快商合作”、“交快合作”等多种模式推进“快递进村”,全省有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“村村通快递”。


4.培育壮大商贸流通市场主体。加快构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生态,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。建立培育名录,完善培育机制,推动企业创新发展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鼓励优势流通企业通过战略合作、资本运作等方式,加强跨地区、跨行业资源整合。鼓励省内流通企业引进、吸收先进流通模式、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,培育一批有综合竞争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集团。采用培育本地企业、引进省外企业、依托省属国有企业等多种方式,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、商贸流通主体、物流配送主体、市场消费主体。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发掘细分市场潜力,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,培育独特竞争优势,实现精细化、多元化、品质化发展。


5.促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发展。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,推进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。深入推进中国(昆明)、中国(德宏)、中国(红河)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,优化升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区,创新推进“中老铁路+跨境电商”业务发展,培育跨境电商外贸新增长点。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,带动更多内贸主体开展市场采购贸易。加快推进海外仓发展,探索“保税仓+边境仓+海外仓”联动机制。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升级,积极承接产业转移,引导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开展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。


(二)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


1.构建多层级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。推进铁路、公路、航空、港航货运通道和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。围绕建设“通道+枢纽+网络”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,补齐国家物流枢纽关键基础设施短板,统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申报,加快省级物流枢纽布局与建设,启动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,到2025年,建成10个左右辐射能力强、运转高效的省级物流枢纽,遴选10个功能完善、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,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

2.打造高质量跨境物流服务体系。深入推进云南智慧口岸建设,着力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。加快瑞丽、河口、磨憨、清水河、畹町、猴桥等重点口岸货运通道建设。加快昆明集装箱中心站,桃花村、研和铁路货场开展监管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,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。加大“运抵直通”、“两段准入”等通关业务改革模式运用力度。积极支持企业开展铁路“快速通关”业务,提高境内段铁路物流便利化水平。鼓励引导物流企业、综合性跨境电商平台在南亚、东南亚国家中心城市、重大铁路货运站和重要港口布局建设海外仓。


3.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。加快昆明、曲靖、德宏(瑞丽)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,推进重大项目实施,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和辐射能力。进一步拓展滇粤、滇沪、滇鲁、滇川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,强化冷链物流组织,畅通“云品出滇”上行通道。聚焦高原特色农产品产地“最先一公里”,加快建设具备保鲜、预冷、贮藏等功能的小型、移动式采后冷链仓储设施。聚焦城市消费“最后一公里”,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建设力度,鼓励移动冷库、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、冷链自提柜等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广泛应用。以集中监管仓为抓手,依托“云智溯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,不断完善进口冷链食品全程追溯体系,提升数据互联互通。


4.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。推动发展改革、商务、农业、交通运输、邮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和口岸、航空、铁路等企业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数据,推进政府间公共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。支持传统物流信息平台向物流供应链平台转型,遴选10个基础较好的智慧物流(供应链)信息平台进行重点培育。大力发展机械化、智能化立体仓储设施建设。大力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,支持昆明、保山等有意向城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。持续加大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推广应用力度,到2025年,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20%。


5.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。完善应急物流分级响应保障体系,建立省级重点保供企业、单位名录库,健全物流企业“平急转换”机制。支持昆明、曲靖、昭通、玉溪、大理等州(市)建立应急物流中心。推动国家物流枢纽、省级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应急物流功能。建设省级应急物流大数据平台,完善应急物流“绿色通道”管理制度,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,提高应急救援运输效率。推动铁路快运、公路转运、货运包机、通航运输等方式多元替代,确保异常情况下应急物流正常运行。开拓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,有效防范能源、粮食和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产品断供风险。


(三)增强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


1.提升综合立体交通网流通功能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通道和区位优势,对接中国—中南半岛、孟中印缅两大经济走廊,连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内重要经济区,推动公路网、铁路网、航空网、水运网、邮政网深度融合,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经济走廊骨架网。完善骨干通道沿线铁路专用线布局,推进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、战略储备库接入铁路专用线。持续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。


2.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。推动中越、中老泰国际运输通道全面畅通,推动中缅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取得进展,统筹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联动发展,加快通道内铁路建设,提升通道内公路服务能力,巩固和拓展民航国际航线,推进水运航道建设,提升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。推动京(蓉)昆、京(渝)昆、沪昆、广昆通道铁路提质、公路扩能,打通滇藏综合交通运输通道,加密和优化民航国内航线,推进右江百色库区高等级航道(云南段)及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设,形成高效发达的出省综合交通运输通道。


3.提升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水平。鼓励运输企业跨行业联营合作,促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、商贸供销等资源整合。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,提高大宗货物采用铁路、水运运输的比例。鼓励应用多式联运、甩挂运输、共同配送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。推动集装箱运输、商品车滚装运输、全程冷链运输、电商快递班列等联运模式创新。支持道路货运企业向多式联运服务商、供应链服务商等转变,提供全程运输解决方案。


4.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低碳化发展。推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门架应用,重点打造昆大丽香、昆玉磨等智慧高速试点。推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等智慧枢纽工程建设。鼓励各州(市)探索建设无人机短途货运和智慧配送试验区。依托水富、东川、思茅、景洪、关累、富宁、元谋等港口(区)新建或扩能工程,打造2个以上绿色港口示范工程。建立云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制度,完善云南省绿色交通标准体系,制定云南省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。


(四)强化现代流通金融服务能力


1.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及运行机制。持续强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,提升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服务能力、业务连续性和管理水平,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,保障资金正常流转,满足支付需求。加强银行卡支付清算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,加快与政府采购系统等对接,为金融机构应收账款提供多维信息支撑。加快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,强化与“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”联动,提高登记公示办理效率。支持在滇银行机构优化县域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布局,促进金融资源在区域、城乡之间均衡发展。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,充分发挥征信平台和征信机构作用,推广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“信易贷”模式。加大“信易贷”、“银税互动”、“一部手机云企贷”等平台宣传推广,充分发挥信用对市场主体融资的增信促进作用。


2.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。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,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、仓单和订单融资,构建“核心企业+协同企业+链网式金融”综合金融服务。以服务场景与金融科技双轮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,提供数字化、场景化、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,提升供应链金融支持现代产业服务水平。鼓励核心企业通过“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”进行确权,支持金融机构与平台对接,规范发展供应链应收账款、存货、仓单和订单融资,强化普惠金融服务,提高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效率。鼓励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。


3.大力发展跨境金融。紧扣面向南亚东南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需求,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跨境金融服务。支持昆明、红河、德宏三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建设跨境金融开放合作示范区。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,积极发展跨境保险服务。争取国家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到周边国家发展,支持符合条件的周边国家金融机构来滇设立机构。


(五)提升流通领域信用支撑能力


1.推进流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。行业主管部门加快推进交通、物流、商务、邮政、进出口等流通领域及商贸、物流场所消防安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,重点推动行业信用评价、行政处罚、司法判决及执行、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监管类信用信息归集共享。鼓励流通领域市场主体通过“自愿填报+信用承诺”等方式补充完善自身信息,畅通信息共享渠道。


2.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。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、中药材、药品、有色金属、煤炭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。鼓励行业组织,批发市场、大型商超、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产品追溯系统,逐步与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信息管理平台、冷链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。支持追溯体系建设主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。


3.建立健全流通信用监管体系。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信用承诺制度,建立流通领域信用评价体系,积极开展全覆盖、标准化、公益性的信用评价,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。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,健全信用修复、异议处理等配套机制,加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,保护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。


三、保障措施



(一)加强组织实施


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机制,建立发展改革、工业和信息化、交通运输、农业农村、商务、市场监管、金融等跨行业、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,研究解决重大问题。各州(市)要完善配套政策,分解细化任务安排,确保建设实施方案任务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

(二)完善财税支持


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扶持政策,统筹中央、省预算内投资和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,符合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,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给予支持。严格落实流通领域各类税费减免政策,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稳妥推进流通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试点。


(三)加大人才引育


健全流通人才政校企联合培养机制,鼓励省属高校、职业院校、科研机构开展流通类专业、学科建设。强化社会机构与流通企业合作,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。鼓励流通领域用人单位依托云南省“兴滇英才支持计划”相关专项,培养引进一批流通领域领军人才、企业管理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。探索通过“双招双引”等新机制引进具有全球视野、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流通人才。完善流通人才服务保障体系,营造有区域竞争力的引才留才环境。



信息来源:云南省人民政府网

编辑/制作:董鑫
审核:王丽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