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会员企业| 陈祖品:构建“在地基因库”,打造“西北旅游空中走廊”——“我为西北旅游‘十五五’高质量发展建言”

陈祖品认为,深挖文化差异性是西北旅游立足之本。构建“在地基因库”与活动IP,让那些沉睡的文化瑰宝以可视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,既保留了文化的本真,又通过共创赋予其新的生命力。政府传播从“宣传”到“文化战略输出”的转变,更是将西北旅游的价值提升到了文化话语权建设的高度,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软实力基础。
“西北旅游空中走廊”的构想巧妙地将交通转化为文化体验,直击西北地域广阔的“痛点和痒点”,让“旅速游缓”成为独特优势。而推动在地生活现代转化,以及建立“西北美学标准”,则从体验和审美层面,为西北旅游注入现代气息与独特魅力。

陈祖品,云南省温州商会执行会长、华正文旅董事长,2018乡村复兴年度人物,2021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美宿·新经济50人,2025年宁夏优秀民营企业家。多年来致力于发掘深具民族情感的极致自然景观,由矿业投资转向文旅开发,致力于打造产业化自然度假目的地生态系统,开发建设了中国首个民宿集群——黄河宿集,开创了集营地、餐饮、美术馆、书店、文创等⽣活方式品牌的旅行新场景模式,并通过草原宿集、沙漠度假酒店等多元文旅项目来贯彻这一理念。
华正文旅
关于推动西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


深挖文化差异性:构建“在地基因库”与活动IP
开展地域文化普查,系统梳理民间技艺、传统习俗、历史传说等未被商业化的独特文化单元,建立包含文化起源、传承脉络、表现形式等要素的文化“DNA图谱”。通过高清影像拍摄、音频录制、实物复刻等方式,将这些文化内容转化为可视化、可传播的素材。依托这些素材打造系列文化IP,如制作纪录片、音频节目,策划主题展览,举办学术论坛等。同时,筛选部分非涉密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,建立学者、文创工作者、本地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共创机制,形成文化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。




政府传播端口:从“宣传”转向“文化战略输出”
调整政府传播的内容生产逻辑,由单一的旅游资源推介转向文化价值的系统性输出。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文化研究,形成学术论文、研究报告等知识成果;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,参与全球性文旅议题对话,增强西北文化的国际辨识度;推动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结合,开发文创产品、数字内容等衍生品。通过上述方式,构建“研究-交流-转化”的内容生产链条,使政府传播端口能够持续输出有深度、有影响力的文化内容。




交通革命:开辟“西北旅游空中走廊”
合航空、文旅等部门规划覆盖西北主要旅游城市及重点景区的空中航线网络,加密航班频次,优化航班时刻。在航班上设置文化体验环节,如播放目的地文化短片、提供特色饮食及文化手册;在机场候机区域打造文化展示空间,通过实物陈列、互动装置等呈现地域文化。通过这些设计,将原本单纯的交通时间转化为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体验过程,实现“旅途时间高效化、游览时间充足化”,形成与其他地区旅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


在地生活现代转化:减少“民俗村”模版
对西北各地的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调研,提取其中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元素,如建筑样式、饮食文化、节庆习俗等。结合现代游客的消费需求、审美偏好和生活习惯,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性转化,如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现代民宿设计,在保留饮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优化口味以适应大众需求。避免照搬其他地区民俗村的建设模式,拒绝简单复制传统生活场景作为“标本式”景观,而是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舒适度的生活体验空间。




审美升级:建立“西北美学标准”
组织美学、设计、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深入西北自然与人文环境,提炼沙漠、戈壁、古城、非遗技艺等载体中的色彩、线条、图案等美学符号。基于这些符号构建视觉体系框架,涵盖旅游标识、宣传物料、景观设计等应用场景。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符号进行重构,确保视觉体系既符合当代审美趋势,又能体现西北文化特色;同时预留优化空间,使该体系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和审美变化进行调整,实现文化符号的可持续传播。





「黄河宿集」位于宁夏中卫,坐拥黄河、长城、沙漠、湿地及古村落等集大成之自然人文景观带,是由华正文旅历时5年全力打造的中国第一个民宿集群。
在国家5A景区中卫沙坡头,华正文旅选择性复原了两百年历史的大湾村落,在黄河之畔引进了11家国内头部民宿品牌,创造了包含了营地、餐饮、美术馆、书店、文创、生活方式品牌在内的度假体验集群。
其中包括了华正文旅自有旅居品牌,如保留当地传统农舍空间理念设计的【在小湾】;以「贮存时间」为愿景,期待以经久不衰夯土建筑为设计语言的【南岸】;立志探索游牧中国的【迹外】—— 从露营扎帐到游牧生活,重构新时代下的户外度假方式。




